成都之东,天府之华。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地处“中优”区域的成华区(微博)作为曾经的东郊工业基地,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等都曾繁盛一时,随着社会产业经济调整发展,学校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经过五年的努力,成华区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走上品质发展之路。一场建设成都“中优”教育典范区的大幕在成华大地徐徐拉开。
海滨小学
在中环至三环路之间,及三环路至外环路,曾是成华区教育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该区近年加快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区域。连日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在中环和三环路辐射的范围,早已名校济济,孩子不仅能就近读书,还能读好书,见证了成华区加速基础教育从均衡发展向品质提升跨越。
加快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以前的海滨小学,只有10多亩地,除了教室就是操场,操场小,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现在我儿子搬进了新校园。这里有教学楼、综合楼、行政楼,还有足球场、篮球场、田径跑道和室内篮球场。孩子们每天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生活。”杨涛的儿子现就读于成华区海滨小学五年级,从老旧学校搬进时尚现代的新校园已有两年时间。
中环青龙片区人口增长较快,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现在海滨小学南侧是成都实验中学,西面是石室初中青龙校区、成华进修校附小,北侧是刚建成投用的光合幼儿园,共同组成了一个城北最具规模最有品质的教育集群。也就是说,居住在附近的孩子可在家门口,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读到高中。
在川陕路另一侧,新建成的锦官城小学也解决了该片区孩子的读书问题。以“天府文化”为主题的开学典礼,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将更加全面。附近居民说,这里除了小学还有公办幼儿园,在这里居民不仅住得下来,还能生活得很好。
近年来,成华区结合区域产业调整和城市功能分布带来的生源动态变化,综合辖区常住人口变化和全面二孩政策等因素,科学测算入学需求和供需缺口,加大教育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办学规模,促使新建学校功能、布局、形态、空间、环境达到一流水平。
五年来,成华区累计投入16.3亿元,高品质建成配套中小学、幼儿园项目49个(含改扩建项目7个),新增学位3.9万余个,完成薄弱学校改造项目9个。中小学多媒体设备到班率、实验仪器达标率、校园网覆盖率、视频会议终端配置率实现4个100%。
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品质
近年来,成华区培育了一批新优质学校,区域教育品牌整体实力得到有力提升。成都49中积极探索,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主”课堂。
49中的老师坚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情感的体验以及能力的形成。在新教育形式下,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学校以课堂改革为抓手,教育科研为保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成为成都教育“低入高出”的典范。省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张乃文说,成都“49中现象”是全力助推全域办学质量优质倍增的一个优秀成果。
去年9月,成华区双林小学一年级推行“馨”课程改革。“孩子进入小学,一下子面临9门科目,往往难以适应。”课程研发中心主任王维令说,学科整合并加入校本元素,给“幼升小”的孩子搭建一个适应的“缓坡”,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希望让孩子动脑动手、想象和创造以及兴趣和潜能得到开发,促进每一个生命体个性化发展。
作为成华区与成都理工大学新一轮“校地合作”项目之一的理工大附小迁址重建后,学校尝试了小班化教学。从一年级起,每个班不超过35人,通过小班化教学,让教育更多地面向学生个体,让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及评价围绕学生个体开展。
近年来,成华区在加快教育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名校领办”“委托管理”“名师引领”“小班化”等办学模式,全面实施新优质学校培育,通过提升、打造、引进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其中,成华高中教学质量变化尤为明显,2017年本科硬上线率86.38%,与2016年相比,本科硬上线率上升7.42个百分点,增幅14.42%。
从“就近入学”到“学有良教”,成华教育从量变到质变,不仅体现了高位均衡优质发展理念,也让更多人体会到更具获得感、自豪感、归属感的“幸福成华教育”。
实施名校工程:打造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符号标志,是学校核心价值取向及公众形象面貌的重要体现。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的成华区,要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必须首先打造出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品牌名校。
在龙潭新城,“以前根本没想过,我孙女还可以读到这样有名的学校,我女儿小时候先是读的村小,之后转到了龙潭中心校。”严光琳想到孙女以后可以读电子科大附小,心里美滋滋的。还盘算着中学就读龙潭立交旁的成都石室中学,大学再考个川大或者电子科大什么的,那就好了。成华区开启“名校+高校”资源共享的办学高端模式,有利于各自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优势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实现优势互补,让教育更加优质。
记者从成华区教育局获悉,成华区双林小学、成华小学、列五中学已成为成都市首批优质教育集团。引进成都石室、树德、嘉祥等优质品牌学校为核心,组成跨段、跨区、跨体制等多种雪球发展共同体,在球核学校的带动下,全区各级各类学校集群、组团、成片发展,从而引发“滚雪球”效应,使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办学品质不断提升。
“在新建学校中推广集团化教育模式,是我们提高教育品质的又一重要举措。”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9月,海滨小学正式加入电子科大附小教育集团,华林小学加入成华小学教育集团,通过“名校+新校”等形式,充分发挥集团龙头学校优质资源的孵化功能。
此外,在教师队伍建设、业务水平培训、课程课堂改革等软环境方面建章立制,倡导精细化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华教育局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着力实施领航校长计划,以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名优校长、名优教师“质”“量”双提升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满足教育“三化”发展需要的卓越师资队伍,不断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
经过几年努力,成华区先后成功创建市级名校集团10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市级新优质学校11所、新五朵金花学校2所、中国教育学会教改示范基地校5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35所,省级阳光体育示范校23所(比例居全市第一),省、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实验教学示范校17所。
权威解读
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
没有宜学,就谈不上宜居。为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近年来成华区紧紧围绕建设“中西部教育现代化领先城区”“成都中优教育典范区”目标,逐年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力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全力推动办学规模与教育品质同步提升,基本形成了具有成华特色的优质教育体系。
按照成华区“优质教育倍增”工程五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1年,将累计投入47亿元,高标准、高质量新建及改扩建77所学校,新增优质学位79500个,公办及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努力推进成华教育增量提质,以回应广大老百姓的期待和愿望。其中今年计划建成东方新城片区配套中学等21所(中学3所、小学6所、幼儿园12所)、投用11所,开工24个。目前已建成小学2所、幼儿园5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