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现有公办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8所,语言过渡班32个,民办幼儿园8所,在读幼儿4200余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创新办学,山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之路。
科学规范,完善办学条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解决中高山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建成并开办草科藏族乡中心幼儿园等乡镇中心幼儿园8所,在建1所,开工准备1所,规划建设4所,覆盖全县所有乡镇。为建成开办的8所幼儿园购置教学设备1000余件套,图书20000余册。每年筹备资金125万元,对8所民办幼儿园设备设施建设进行添置,公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均达规范办学标准要求。
合理配备,强化队伍建设。近三年,考试招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41人,覆盖各乡镇,强化学前教育软实力建设。每年筹措经费70余万元,招聘32名少数民族语言过渡班双语教师,完成少数民族儿童语言过渡。对接西南大学名校名师,启动实施2届教师岗前培训,40余名学前专任教师业务技能较好提升。指导民办幼儿园制定教师成长规划和培养计划,启动实施跟岗培训,一年一轮。科学规范为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学校配备保安人员、保育员、厨师。
规范办学,健全管理机制。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语言过渡班由中心校托管,纳入教育专项督导和学校年度绩效考核,与义务教育同管理、同督导。完成县域内8所民办幼儿园《章程》修订,完善《制度汇编》8套,各校结合实际依法办学,师生权益有保障。强化民办幼儿园财务指导、食堂监管,杜绝乱收费,食品安全有保障。健全家校联系制度,成立民办幼儿园家委会,全程参与膳食、安全、保教等管理。
创新驱动,做好改革发展。在全县17所公民办幼儿园和语言过渡班全面实施德育教育“12345+N”系列活动,结合地域实际编制德育读本,大篇幅融入石棉红色文化、川矿文化、藏彝文化,丰富课堂内容。创新启动实施“一园两区、集团发展”的学前教育探索改革模式,以公办幼儿园为引领,深度挖掘本土学前教育资源,抱团乡镇中心幼儿园与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