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教育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阿坝州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伴着孩子们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3月15日,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罗飞在“民族地区(四川)思政开学第一课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两周年纪念”活动现场告诉笔者。
该校将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入班团队会课和学科教学中,呈现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氛围,其教育成果获得“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实践基地”荣誉称号。该校作为全省仅有四所获此殊荣的学校之一,进一步确立了该校在思政建设的领先地位。
试点先行 开启全州思政教育新征程
实践育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学改革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实践育人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阿坝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树立“红色教育树魂”的核心理念,用红色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全州教育的核心思想。该校充分运用和丰富“红漫思政教育研究院”推出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课堂”(即“红漫课堂”)教育资源,用爱国主义影视资源、思政教育创新云平台、思政教育创新课程等,以青少年德育和素质教育为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由该校教师承担的思政示范课多次在全州进行展示,用思政小课堂照耀社会大课堂,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篇章。2019年11月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星莅临该校思政课堂现场会,并称其为全州思政建设教育树立了典范。2020年11月,由该校承办的阿坝州教育系统思政教育建设调研会在该校举行,州教育局卢晓军局长及全州13县教育局局长观摩了该校思政课堂《平凡英雄时代楷模》《学会沟通交流-爱的冲突》等,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该校思政课堂建设多次受到《阿坝日报》《四川民族教育报》等报道。
理论创新 用红色拓立德树人新路径
红色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和英雄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青年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整合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的资源,提高阿坝民族地区学校的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和育人方式。
近年来,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将红色思政课堂实践和推广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精选在思想教育、音乐教育、语文教育和心理学教育等方面有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组成课题团队,实施《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受到省、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评价。
“红军长征途经阿坝州也为阿坝州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研究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研究,具有加强民族团结、进行爱国教育、传承藏羌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意义。”该校教务处温海波主任说,该校积极将研究成果拓宽该校立德树人新路径。
传承启迪 红色文化浸润心灵新探索
在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红漫课堂”主题教室,教室外记录阿坝州的红色历史壁画、教室内的氛围陈设和红色图书角,格外引人注目。教室里安装的红军长征电子拉屏更具科技感,该电子拉屏可通过人体随动的方式动态呈现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实现人动屏动故事动的效果。据介绍,“红漫课堂”爱国主义影视资源更是丰富多彩。《聂耳的故事》、电影《鸡毛信》、纪录片《复兴之路》、美术课程《十送红军》、诗歌课程《七律·长征》等红漫影视教学资源走进该校的思政课堂。
“下一步,我们将联动文化、旅游、党校等部门,广泛收集红军长征在阿坝州留下的文史资料,让孩子们了解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罗飞说,“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创作品,比如《实小春蕾》。”《实小春蕾》是学校自创作品,“成长与信仰”利用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创新意识,达到浸润儿童心灵,促进价值观启蒙的效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强化新时代思想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大对全州红色教育资源作系统梳理,分析其教育特征,在实践中总结、探索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目前,该校建构了“道德与法治”、“红漫主题教育”、“成长与信仰”等红色思政课堂并进行全州推广示范。根据每个阶段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红色思政教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