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以厅市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试验区”为依托,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性城市建设,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资本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19年,宜宾成功获批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型示范城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夯实一体化发展新基础
规模发展“增量”。统筹普职两类高中协调发展,按照 5.2:4.8下达招生任务;设立职教宣传月,为中职学校搭建集中宣传平台;实施“五长”负责制,将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五长”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畴。2015年起,实施本地“9+3”免费中职教育,覆盖全市少数民族学生和13个民族乡所有学生;2016年起,推行中职学校省重以上专业依据中考成绩录取改革。目前,全市中职在校生达6.7万人,职普在校生大体相当。
内涵发展“提质”。建立市、县(区)、校三级联动赛事机制,连续举办十一届市级技能大赛。出台奖励办法,激励各县区各职校组队参加全国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总量连续5年居全省前三;2019年中职毕业生对口高考本科上线518人。深化校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双城企业的合作,采取订单培养,推动大批中职毕业生在家门口就业。近三年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本地就业率达73%。
集约发展“强效”。按照“职教入园”基本思路,新建2所、迁建3所和扩建5所中职学校,中职学校由25所调整为16所。建成中职学校国示2所、国重4所、省重4所,3所中职学校纳入全省示范中职学校创建计划,优质职教资源占比达70%。在南溪区规划建设占地9.15平方公里,人口12万,计划入驻中、高职院校8所的宜宾高职教育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酒店管理、智能终端等职业院校,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打造一体化发展新引擎
紧贴产业精准招引高校。规划占地36平方公里的“双城”建设用地,先后与18所高校签署战略协议、17所高校签署落地协议,办学高校达11所(部属双一流高校3所),建成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9所产研院和邓中翰院士工作站落地挂牌,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等4家科研机构即将入驻。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9个省级科研创新(孵化)平台落地。全市高校在校生人数由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5.7万人。
紧贴项目加快校区建设。充分发挥“四位一体”协作联动机制,采取EPC模式高效推进项目建设。193天建成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一期),240天建成轻化大学(二期)、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145天建成四川大学宜宾园区。
紧贴需求提升服务能力。设立宜宾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建立厅市区校“四位一体”协作联动机制推动试验区建设。对来宜举办学历教育或产研院的公办高校,按照“交钥匙工程”“一事一议”等方式提供保障。成立宜宾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承担开发运营“双城”主责,利用城市开发的盈利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坚持产业创新发展,培育一体化发展新生态
坚持“双链”融合。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融合创新平台,推动项目集聚、产业发展。2019年,推动200余项产学研深度融合项目落地、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两座微型电动汽车(M11项目)正式下线、全球首条智轨快运系统运营线开通、凯翼新车正式下线、宁德时代百亿项目开工。
促进“三业”融通。激励中职学校对接全市新兴产业调整专业,目前,全市有10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市级重点专业,初步覆盖全市重点产业与行业。引导高校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链”,推动企业将生产线建在校内,引导高校教师到生产一线教学、企业工匠到学校兼任教师。围绕白酒产业,引入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中国白酒学院,开设酿造工程与工艺等专业,打造白酒全产业链、全学科链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四方”融汇。集聚共享政、行、校、企四方创新资源,先后推动组建川南四市职教联盟和本市机电、旅游、化工等7个职教集团。召开全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会,推动政校企行签署人才培养、技术咨询、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协议265个(其中职业院校签署73个),共建实训基地120余个。
坚持区域开放发展,丰富一体化发展新内涵
“多渠道”促进交流合作。围绕全省南向开放战略部署,积极搭建开放平台,“请进来”开展中国国际竹产业发展峰会、国际名酒文化节、澜湄区域对话·教育论坛等活动;“走出去”参与科博会、西博会等活动,展示对外形象,拓宽合作路径,借力“澜湄论坛”,与澜湄国家签署26项合作协议。
“多举措”助力脱贫攻坚。承接东部对口西部职教扶贫,以浙江嘉兴对口帮扶屏山县为契机,推动贫困县中职教育全面提升。先后选派管理干部、教师18人前往浙江挂职学习,126名学生随班就读。开展中职学校结对帮扶,提升贫困地区薄弱中职学校办学水平。
“多形式”拓展国际合作。坚持留学生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双向发力,实施“留学宜宾”计划,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首批103名老挝留学生顺利开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等高校差异化设置留学生专业。支持高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2019年,宜宾留学生规模由零突破到50余个国家700余人,先后组建中德工程学院、中美应用技术学院、澜湄汉语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