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奏唱国歌,敬礼!”面对“云”旗台里徐徐升起的国旗,孩子们举起了右手,师生们唱起了国歌,泸师附小、泸州七中、梓橦路学校、南城学校、华阳学校......书房里的升旗仪式,即静谧又隆重,这是泸州市江阳区的线上教学情景。
“乖乖宅家就是为防疫做贡献”。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校园只能“静悄悄”。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只能“宅”家的师生,如何让“宅”更有品质?江阳教育开启了“空中课堂”,居家学习战疫情,创新思维迎未来。
课程“活”起来 师生“悦”起来
“今年过年,为什么不能出门玩?”这是城西附小二年级的“宅家”主题学习课程之一。城西附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专题研究学习课程。孩子们通过和大人一起读防疫知识绘本,对去年和今年的春节进行对比研究,形成调查报告、小报。“项目化学习,我们给的是一缕春风,孩子们却报以整个春天!”梓橦路学校负责人在工作群里和大家分享了感受,“项目化学习”是江阳区大部分学校“线上学习”的重要形式,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分项目进行学科融合,趣味、科学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宅”家学习,收获满满。
停课不停学,思政不打烊。“保护好自己,也是爱国;爱自己的家,也是爱国;“宅”家学习,也是爱国。”、忠山学校校长在给孩子们的信里殷殷嘱托。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忠山学校开发了“特殊的战“疫” 成长中的我们”的主题德育课程,内容涵盖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生命教育、公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个主题,将“主体学堂 润泽一生”的办学理念根植每一个孩子心中。
“98,99,100......”况场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刘萱同学正在自家餐桌上数着高粱杆,许梅老师笑眯眯地看着视频里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们用高粱杆、筷子、花生、瓜子等实物为教具进行数数练习。这是况场小学结合孩子们实际生活,引导孩子们就地取材,巧取资源,活学活用。和况场小学一样,方山学校、江南小学校等乡镇学校也纷纷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让农村的孩子们以天地为书,挖掘生活资源,丰富教育课程。
平台多元化 技术来保障
“让书房变课堂”。2月6日,江阳区教育体育局“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视频会议召开,教体局主要领导率先当“主播”,全区中小学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管中心主任积极尝试“线上学习”。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培中心研究团队反复研讨,布局谋篇,指导全区各学校运用“人教点读APP”“钉钉‘家校本’”“群阅书声语言听说教学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线上教学工作。新建6个上课直播培训群,开展线上课堂操作技能技巧直播培训,参培人数达3500余人次。全区各校结合校情,师生根据学科特点选择PPT录屏播放、“好视通云会议”“学习微课堂”等教学平台,与学生们在线互动、在线答疑。
“邱哥,请问用360安全浏览器快剪辑录屏,没有声音是什么原因呢?”“要把录音设为立体声混音,且设为默认,然后计算机能播放的声音就能录下来。”泸州市梓橦路学校建立的“学校线上教学技术”微信群热闹非凡,为及时帮助老师解决网络平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现技处的5位老师随时在线释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团队给学校师生解决了500余个“疑难杂症”。切实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线上“云”教学 隔空传递爱
“不能等来不能懒,正好可以补短板。生活自理勤练习,免得手忙又脚乱......”梓橦路小学渔子溪学校负责人用说唱方式为孩子们录制学习生活指导视频,看着往日严肃的校长变“网红主播”,师生们偷偷乐了。
“不能落下一个孩子”。线上教育给“宅”家的孩子带来了学习的空间,也给部分特殊个体带来了考验,这不,石寨学校的银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不会用智能机,这一情况给学校带来了考验,因为疫情的阻隔,老师们不能送服务上门,怎么办?班主任开启了班级群讨论模式,发动家长集思广益,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最后寻求到了银同学的邻居的帮助,解决了学校最后一个无学习条件孩子的问题。
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学校教育模式,“宅”是抗疫的必要模式,“学”是孩子成长的迫切需求。江阳区教育系统第一时间启动“互联网+教育”服务工作,着力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五个一”教学框架。学校各展所长,巧做“加减法”,突破了“宅”的局限,拓展“学”的无限可能。截至目前,全区52所中小学,其中小学(含九义校小学部)1011个班46171名学生,初中共532个班共27111名学生,普通高中共45个班2423名学生,职业高中共127个班63212名学生,特殊教育共20个教学班203名学生,均在学校有序组织下进行科学的“空中课堂”学习。一边轰轰烈烈抓疫情防控,一边安安静静线上教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江阳教育“两手抓”,切实为疫情防控贡献,为学生成长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