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强则国强,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出一大批师德高尚、师能突出、师技精湛的教师队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在2011年底,作为一种教师教育和人才培养全新机制的名师工作室培训模式——广汉“三名”工作室便应运而生。
“三名”即: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从广汉市委组织部获悉,到目前为止,广汉市已分五批共成立27个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校长工作室,室成员共计297人,对口指导15所基层学校。工作室成立以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瞩目成绩。仅今年,工作室成员就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16项。工作室在德阳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居各县市区之首,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位列全省183个县市区第一, 占德阳全市获奖数57%,累计获奖人数达1100人次。在德阳市,乃至全省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德阳市教育局把广汉经验作为成功典型在德阳全市推广。
孵化培养:选优配强打造学习共同体
12月4日,广汉中学实验学校主要负责人带领工作室成员,就《基于学生发展的菜单式校本课程建构研究》继续进行研讨。今年,名校长工作室加强与广汉市兴隆中学、金轮中学、高坪中学等学校的联动合作,有针对性地对这些互助联盟学校进行校园管理综合会诊,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在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为实现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加快构筑区域教育人才高地,“三名”工作室成立伊始,就被寄予人才培养和学术引领的殷切厚望。工作室的定位是高端学术平台、教学改革园地、人才孵化基地,是学习的共同体。研讨对象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的各门学科,涵盖广汉市中小学各层次的相关学校,辐射带动了教师近1000人。
“三名”工作室着力从德育研究、学科研究和校园管理三个方面为广汉教育教学发展培养人才。28位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中,2名成员荣获四川省班队课活动一等奖,1名成员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226位名师工作室成员中,1名成为四川省特级教师、1名成为正高级教师;43位名校长工作室成员中,12位走上了校(园)长岗位。仅2018年,广汉市就有4名中小学校长被评为“德阳市名校长”、15名教师被评为“德阳市特级教师”,27名教师被评为“德阳市知名教师”。
盘活资源:全面落实人才激励政策
按照《广汉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暂行实施办法》,广汉市积极落实各项人才引进培养的激励政策,尤其是将教育教学人才作为重中之重。2018年,广汉市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引进硕士研究生和“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37人,并向引进的这些教师人才发放各类奖励资金92.56万元。
同时,积极抓好德阳市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今年,广汉市积极组织教育系统事业单位赴重庆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人才招聘工作,进一步吸纳优秀教育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广汉全市各中小学校共招录研究生27名、公费师范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108名。
中高端教育教学人才的引进培养,也为广汉市“三名”工作室注入了强劲的力量。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分别在不同领域中厚积薄发,参与了2项国家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13项省级课题、主持或参与21项德阳市级课题,成员荣获国家级奖励18次、省级奖励34次、德阳市级奖励97次。
盘活区域内名师资源,以“三名”工作室为载体,广汉市重点发挥工作室人才成长的“孵化器”、辐射引领的“发射塔”、干部选拔的“赛马场”作用。据广汉市委组织部介绍,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广汉市教师队伍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目前,广汉市实现了学前教育普惠提质,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先后获得“四川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德阳市普通高中2019年度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德阳市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肖茂军 孔继红)